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十七章 冲淤平衡 (第4/4页)
从郑国渠千年以降,人皆以河水下沉为患,以净水沙多为患,万万没想到还有人能想到以沙止沉,以患攻患之法。 “若是如此,岂不是要凿宽河面,以缓水势?”张缙彦闻弦而知雅意,立刻便想到了具体解决办法。 “没错,只是如此一来,河沙依旧入渠,堰塞渠道,十余年尚需要清理一次。”张顺不由遗憾道。 “无妨,无妨,只要不重新开凿吊儿嘴,秦王之法已经善莫大焉!”那张缙彦闻言不由高兴的合不拢嘴,些许瑕疵,哪里还放在心上? 只是张顺左思右想,却也无法解决水沙分离的问题,最终只得悻悻作罢。 其实张顺却不知道,原本历史上郑国渠的开凿并不是灌溉那么简单。 而是秦国故意“用注填阏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”。 所谓“卤之地”,即后世所谓盐碱地。 郑国渠最早的作用是引来泾河洪期的泥沙,改善原本的盐碱地。 原来这泾河流经黄土高原,所携带泥沙本就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肥力,秦国借助郑国渠集灌溉、施肥和改善土壤为一体,一举三得。 以至于在数百年以后,人们吃饱了撑着以后,一部分张顺的拥趸者坚定的认为: “秦王渠”之所以没有像都江堰那样“四六分水,二八分沙”,就是“秦王”张顺深刻的认识到泾水泥沙的透气性和施肥作用,故而故意设计如此,就是为了解决灌溉引起的盐碱化问题。 这正是有心花栽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代重jianian的大家请我当皇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