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二十二章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(第2/4页)
坚固的棱堡。看似既节省了兵力,又节省了粮草。但是却靠河太近,一旦官兵采用水攻,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。 唯有第三种方案,看似中庸,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。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,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,同样固若金汤。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,那洛阳城东面,刚好有一处码头,唤作“南关码头”。 这南关码头始建于隋唐时期,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。 隋唐以后,洛阳旧城毁去,通济渠亦不复能用,不过这座码头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。如今虽不复昔日之盛,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。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,犹自过开封,走归德,经徐州、邳州至淮安府而入东海,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。虽然没有以前通济渠平稳可靠,好歹也能勉强能用。 张顺选择将棱堡建在这里,既有打着利用洛阳城和棱堡拱卫南关码头的打算,也有便于掌握水师优势的黄守才可以借机sao扰敌军,或者关键时候给义军补给物资的想法。 鉴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低矮,为了防止敌人攻占了洛阳城,居高临下轰击棱堡。 张顺便命令张都督、韩霖和高一志在洛阳城东北角三里左右建堡。 这个时代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里左右,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五百多米。 这个时代仅有个别重型红夷大炮和长倍径的火炮,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