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十五章 引泾与断泾 (第2/4页)
。 张顺暗自吐槽了一句,心道:“如今义军刚据陕西,若是简单疏浚一下河道,能保十年无虞,也算一大功!” 如今张顺刚到陕西,听闻各地大旱不断。 如果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,就能保证广惠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活人无数,当然也是大功一件。 想到此处,他不要问道:“那其二呢?” “其二,泾水日浅,渠口渐高,有水而不能引。” “什么意思?”张顺有点懵了,难道这渠口建在喜马拉雅山不成,每年还能抬高几毫米? “臣前些日子亲眼所见,河水几与渠口平齐,泾水难以入渠矣!”张缙言其实也有点不明就里,只好实话实说道。 “好吧,既然有此二难,张知县又准备如何打算?”想不明白的事儿暂且不提,张顺心想你今天故意提及此事,不会就想给我抛出个难题吧? “自秦开郑国渠始,泾水渐低,历朝历代皆自泾河上游高处引之。”张缙彦闻言不由苦笑道。 “及至明朝,积至石山,不得不穿山入腹,耗费一十七载为之,不意今又低矣!” 好家伙,张顺现在算是听明白了。 感情引泾水灌溉这事儿每朝每代都在做,引水处低了不要急,重新再从上游凿开新的引水口便是。 结果轮到大明的时候,不幸的是从泾河的引水口已经排到石头山上了,开凿困难,所以那项忠、余子俊和阮勤三人前仆后继,历经一十七年才开凿完毕。 如果现在新开渠口引水这么困难的话,这事儿还真得等一等。 义军要真是在这里耗费十几二十年开凿一渠,恐怕洪太要高兴的笑掉大牙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